微创椎体后凸成形关键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时间:2018年09月04日 编辑:骨科研究所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因骨折-疼痛-卧床休息-活动减少-骨量进一步丢失-再骨折而陷入恶性循环,4年内死亡率达49.5%。如何即刻缓解疼痛、打断恶性循环、矫正后凸畸形是治疗OVCF的关键。在OVCF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项目组开展了椎体后凸成形术(KP)治疗OVCF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1)提高KP安全性关键技术的建立

首次建立了经皮椎体穿刺及球囊安全置入的关键技术,包括①术前标准定位法;②皮肤穿刺点及方向的确立;③锤击进针法;④球囊置入位置判定法;以及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关键技术,包括①初始注入时间窗;②温度梯度灌注;③二次调制技术;④灌注压监测技术。可避免穿刺轨道和球囊置入失误造成的椎体周围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减少骨水泥渗漏导致瘫痪、肺动脉栓塞死亡风险,提高了KP手术安全性。

应用该技术治疗1257例OVCF,无脊髓、大血管、腹腔脏器损伤;在Pain Physician(IF: 10.722)发表论文4篇。

(2)OVCF个体化诊疗方案的确立

率先报道了OVCF骨不愈合概念及诊断依据,并采用KP治疗。首次推导出骨折椎体初始高度估算代数式,为客观评价KP治疗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提出“疼痛责任椎体”概念及其判定方法,可明确OVCF多个椎体骨折中的疼痛责任椎体,避免手术扩大化与手术椎体的选择错误。治疗1257例OVCF,无手术椎体选择错误;152例骨不愈合患者疼痛VAS评分由术前9.1降至术后1.8,疗效显著。论文发表在J Clin Oncol(IF: 18.970)、Spine、J Bone Joint Surg等。

(3)椎体填充剂的相关基础研究

目前KP常用的椎体内填充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但其聚合温度过高(80℃)易损伤周围组织;固化后强度过大(80-90MPa)易导致PMMA与骨之间界面的应力集中;无生物活性等。项目组研制的丝素基生物活性骨水泥,在常温下固化,强度适宜,生物活性好,动物实验证实该骨水泥能促进周围成骨细胞形成和矿化新骨形成,与材料实现骨性接合。论文发表在Biomaterials (IF:7.882)、Acta Biomater.(IF=4.865)、JBMR等。

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应用KP治疗OVCF,已治疗1257例。结果显示,骨折椎体前缘和中央高度分别由术前的61.5%、73.0%恢复至术后的85.3%、83.3%;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17.7°降低至术后的9.7°;VAS评分由术前的8.9分降至术后的2.3分;骨水泥渗漏率由国际上报道的7%-10.6%降至2%。KP治疗OVCF能即刻缓解或消除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4年随访死亡率为7.5%,显著低于非手术治疗(49.5%)。

受中华医学会的委托,研究成果写入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脊柱部分),并应邀编入《Spine Surgery》等专著。应邀赴美国、英国、日本等9个国家和地区作专题讲学;成果已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137个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相关研究成果获2012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