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是目前江苏省规模最大的骨科研究机构,为正处级建制的独立科研单位,现任所长为杨惠林教授。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研究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成立于1956年,1978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江苏省三个拥有“国家级”双重点称号的临床医学学科之一;2012年获批成立江苏省骨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自2001年以来,连续四次(“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成为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2022年成为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骨科医学创新中心。
学科在研究所常驻人员为3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7人,其中正高9人,副高18人;现设有所长1人(杨惠林),副所长1人(陈志欣),聘任制副所长2人(李斌、施勤)。学科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1人、中华骨科学会杰出贡献奖和卓越成就奖各1人、中国康复医学会终身成就奖1人、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1人、HOMA特别贡献奖1人、863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终身成就奖2人、江苏省杰出贡献奖1人,培养国家杰青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人才1人、优青2人(包括海外优青),江苏省杰青4人(何帆、耿德春、顾勇、林俊)、优青3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双创人才3人,江苏省333培养对象8人(其中一层次2人、二层次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9人,卫生部/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
学科已承担科研项目2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2项,包括“863”项目、“973”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科技部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6项(杰青、优青、重点、重大国合、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已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单位)、省部级一等奖8项(均为第一完成单位)、二等奖5项;授权国家专利2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00余篇;牵头制定指南/专家共识16部;主编/译或参编/译专著60余部,包括国家图书奖、"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等。
从2020年初至2022年底,这三年里,学科承担科研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3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30项(包括重点2项、国合2项等);省部级项目17项(包括杰青3项、优青3项、港澳台科技合作1项等);市级项目17项。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包括何梁何利奖1项,HOMA奖1项,2021、2022年连续2年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得省部级二、三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305篇,其中5分以上115篇,10分以上44篇。授权国家专利81项,其中发明专利53项。主编专著1部。2022年成功获批江苏省骨科医学创新中心、江苏省骨科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苏州市骨科学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旨在以临床为导向,依托苏州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医学部和研究所自身的基础研究力量,协同创新,逐步建成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一体化的高水平科研平台。研究所以脊柱外科、关节外科为重点,兼顾骨肿瘤、骨组织工程、骨免疫等方向的研究并在骨科医疗器械、骨科生物材料等方面开展自主研发。通过骨外科学、生物力学、材料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学、运动医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建立了生物力学、生物材料、骨组织形态、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平台。
研究所占地3000多平米,设有生物力学实验室、生物材料实验室、分子生物实验室、细胞学实验室、组织形态学实验室、显微CT实验室、动物手术室、资料室、骨组织库等十多个实验室。拥有SkyScan1176 Micro-CT(最高分辨率达8.8μm)、Instron E10000型生物力学试验机、AFM、SEM、小动物X光机、UTM5105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Nicolet 670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LEICA SM2500硬组织切片机、Axio imager M1正置荧光显微镜、Axio Observer7倒置荧光显微镜、Attune Nxt流式细胞仪等一批大型高精密仪器设备。
近年来,研究所不断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培养专业人才、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科技成果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可靠有力的保障。特别是2015年成立了苏州大学国际骨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IRCTO)。该中心总部位于苏州大学,在常州大学设有常州分中心。中心旨在建立骨转化医学的全生态链的合作新模式,逐步打造成一个国际性合作、研究、转化的智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