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研究所“卓越骨科人·思想明灯”系列活动(二)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10浏览量:15

在一年一度的“苏州科学家日”来临之际,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联合FM91.1苏州新闻广播推出《问问科学家第五季》暑期科普研学活动——当科学家遇见“未来科学家”,这也是骨科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示范工作室打造的“卓越骨科人”系列活动之一。7月8日,来自苏州外国语学校吴中校区、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等30余位充满好奇的小学生及其家长走进骨科研究所,开启了一场关于“打印生命”的科学奇遇。

人体有多少块骨头?骨头也能像玩具一样“打印”出来吗?当我们不小心骨折了,身体又是怎样神奇地让骨头重新长好的?这些关于生命“建造”的奥秘,正等待着“未来科学家”们去探索!


探秘“骨骼工厂”

 

骨科研究所党支部副书记梁婷副研究员带领 “小小科学家”们首先探访了力学实验室。支部宣传委员袁章琴副研究员和支部纪委委员孙杰副教授给孩子们详细介绍了分子实验室中的部分仪器。最后孩子们来到了充满“未来感”的3D打印中心。“小小科学家”一双双好奇的小眼睛看着研究所各种“神秘”的仪器,想象着它们正为医学创造着无限可能。


 


聆听“打印魔法”

 

随后,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孙亨副教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名为《打印生命的“魔法”》的趣味科普报告。


 

孙教授用生动的比喻讲解:生命就像一座精密的建筑,细胞是基本的“砖块”。当意外或疾病破坏它时,修复需要“支架”来引导细胞生长。而科学家掌握的“魔法”就是——3D打印技术!它像用糖画立体糖画或用奶油做蛋糕裱花,一层层堆叠材料制造立体物品。这种“魔法”可不简单!它能快速盖房子、造酷炫跑车,在医学领域更是大显神通:精准“透视”:打印出你身体内部的精确模型,让医生提前演练复杂手术。手术“导航”:制作个性化手术导板,让手术中的定位精准无误。个性“修复”:定制康复用的假肢、矫形器、鞋垫,甚至直接打印出金属骨头、关节替换损坏部分!

未来“生命”:最神奇的是“生物打印”!科学家正用含有活细胞的特殊“墨水”,尝试一层层“打印”出皮肤、血管、耳朵等活体组织。未来,甚至可能打印出功能完整的器官。“这听起来像魔法,但其实是科学的力量!”孙教授鼓励孩子们,“希望未来在座的“小小科学家”们能掌握这把‘科学魔法’的钥匙,创造出更多生命的奇迹!”

 

动手“玩转”科学

 

精彩的讲座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紧接着,骨科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带来了三个妙趣横生的实验。

第一站:骨骼成长的“密码”(观察染色小鼠骨头)。骨科研究所党支部组织委员姜晴副教授带领大家探索小鼠骨骼的奥秘。“科学家为什么选小鼠做实验?”研究生党员赖思梦解答道,“因为它们和人类在发育、骨骼形成甚至基因上有很多相似点!”通过特殊的骨骼染色技术(Alcian Blue染软骨为蓝,茜素红S染硬骨为红紫),孩子们亲眼看到了不同年龄小鼠骨头如何从软骨一步步变硬、成长的清晰“记录”,理解了科学家为何借此研究骨骼疾病和发育机制。

 


第二站:生命的“墨水”(3D生物打印机)。孩子们见识了能在低温下工作的生物打印机。研究生党员何辉介绍,这里打印用的可不是普通塑料,而是特殊的水凝胶材料,未来有望用于修复人体组织。

 


第三站:我的专属“打印”(FDM工艺3D打印机)。在这里,孩子们了解了更常见的3D打印原理。最让他们兴奋的是,每个人在医学3D打印中心龚丞老师协助下都能近距离观察打印机,制作并带走印有自己名字或苏州大学LOGO的个性化小纪念品!


 

播撒科学种子

 

骨科研究所党支部书记韩凤选教授接受苏州广电总台记者采访时说:“科学的发展往往是颠覆自我、不断革新的过程。孩子们的好奇正是科学思维中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每个孩子都具有科学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么样让孩子们把问题变成兴趣,首先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我们需要耐心倾听、适当鼓励孩子们的问题;然后是引导,不要限制孩子的发展方向,家长、学校和社会也要共同为孩子探索科学提供助力。我们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非常荣幸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科普平台,照亮孩子未来的科学之路。”

本次“卓越骨科人·思想明灯——当科学家遇见‘未来科学家’”科普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盏照亮梦想的明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与科学家们倾囊相授的真诚身影,共同描绘出一幅薪火相传的动人画卷。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和零距离对话,成功在稚嫩的心田播撒下科学的种子,点燃了探索生命奥秘、勇攀医学高峰的志向火花。它生动诠释了骨科研究所党支部以“卓越骨科人”品牌为引领,将科学家精神与家国情怀融入科普实践的育人初心,彰显了党建引领下服务社会、启迪未来的责任担当。我们相信,今日埋下的科学火种,终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星火成炬,照亮更多“未来科学家”的成长之路。